(本篇论文字数一万一千六百多字,叙述一些各行各业细节方面问题,管理方面也包括技术设计方面。不注意细节,原本应该发挥的效益被打折扣,甚至有的还造成安全隐患。非消防专项论文,读者可选读,感谢您的阅读!)
热爱钓鱼的人要想成为一名高水准的钓鱼人,不仅要懂得如何钓,还要懂得注意细节。钓鱼竞赛能分出胜负,多是由细节决定成败,因为怎么钓其实大家都懂,能分出胜负就在于过于繁杂的细节中总会有失误的地方,看谁更加注意细节处理了。
我已经不钓鱼了,曾经钓鱼也很少有鱼获,但是我很钦佩钓鱼人的专业精神,尤其是他们非常注意细节的精神!
我们回望历史。
中原大战,反蒋联军因为发电报一个字儿出错,结果军队开往完全与军事目标不一样的地方,于是战争输了。
长征时期红军到达贵州,工农红军与蒋军为争夺一个险要隘口,两支对立的军队几乎是同一时间接到命令必须行动。红军一接到中央命令,他们刚准备桌子要吃饭,于是立即行动,饭也不吃了;可是蒋介石军队却一定要吃完了这顿饭再行动,结果“营以上的官兵全喝醉了”,等反应过来,隘口已被红军占领。这是一个作风上的细节,导致军事上完全不同的结果。
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上中途岛战役中,南云中一因为没有做好侦查,他的侦查飞机就少飞了一会儿、少飞了一段距离,就没能发现潜伏的美国航母。结果南云中一被潜伏的美国航母打得落花流水,中途岛战役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的军事转折点。
军事细节上决定成败的例子很多,热爱军事的朋友想必不会陌生。细节方面处理不当,而导致付出高额成本的军事行动功亏一篑,成为千古遗恨!
管理上的细节也是如此,一个产品的细节能在市场上拉开差距,导致完全不同的市场结果。一个服务上的细节,能带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服务质量体验,所以客户就有好评与中评之分。技术实务上的细节,做好这方面就能带给人安全可靠,如果细节疏忽,轻则造成损失,重则有安全隐患。
我们接下来举例说明细节方面的问题,涵盖多个行业,具体表现五花八门,看下图:
看左图,这是便利店营业员常见的握拿饮料瓶的一个手势,就是您常见扫码买单的时候,他(她)的手硬是要习惯性的拿捏瓶口位置,想必他(她)觉得比较方便,也习惯了。但是营业员忽略了一个很重要又显眼的细节:瓶口位置是顾客喝水的地方,是顾客嘴唇要亲密接触的位置,所以您的拿捏,就会削弱顾客饮水时候的服务体验!
而正确的拿法应该如右图,把中指和拇指掐住饮料瓶的中部,刚好能拿稳饮料瓶扫码即可。
我不知道那些便利店或者便利连锁店有没有考虑细节方面的培训?有没有叮嘱营业员要服务到位?
曾经,一名中国皮包生产商只是皮包上悄悄改进一个细节,就赢得韩国皮包市场,所以传为美谈。
常德牛肉粉是中国美食之一,常德牛肉粉馆遍布全国。但是老乡们做事不专业削弱了常德牛肉粉的美食文化,他们至少忽略三个细节。我是湖南常德人,我要批评老家的美食文化了,他们不注意细节,这些老乡们做事不讲究专业的。
常德牛肉粉馆不注意细节1:他们一定要用碎辣椒做佐料,但碎辣椒容易粑在粉条上,结果影响吃粉的口感;
很久以前,那时候常德本地牛肉粉馆多使用煤火,用蜂窝煤一晚上慢慢炖,炖一晚上什么都“炖趴了”,所以无论是大蒜还是辣椒吃进去口感鲜美无比。我记得那时候用的是干的七姐妹辣椒,整个辣椒没有切碎,或者只是切成两边,包括大蒜等,炖出来辣感柔和,整个辣椒炖酥了融在汤里面。
现在牛肉粉馆佐料用的是电锅,火候没那么均匀,而且辣椒喜欢切碎了盛在一个大碗里,就这样给顾客加佐料。先不说品味差了好多,这种切碎后的辣椒质地又硬,粑在粉条上入口很不爽!不知道常德牛肉粉馆老板们考没考虑过这点?
常德牛肉粉馆不注意细节2:粉条不讲究,随便用珍珠粉;
过去传统的牛肉粉粉条透着米香,吃起来柔软、淡香、很糯,很适合用作牛肉粉粉条,那时候对粉条质地很讲究。如今珠三角的常德猪肉粉馆其粉条基本上用的是珍珠粉,这种珍珠粉看似晶莹剔透,但算不得味中上品,削弱了常德牛肉粉的美食体验。
常德牛肉粉馆不注意细节3:店主加佐料不细心、不用心,油渍碗边上都是。
通常,粉碗的颜色都是白色瓷碗,配之以淡蓝色花纹,这样看起来干净、富士、舒适。但是我们小店主做事的时候因为加汤、佐料很容易把汤汁儿滴到碗沿边上,白色碗边缘上有汤滴看上去就很明显,影响菜肴的整体色感,美食文化中的色香味其中“色”就这样打折了。
我曾经在一家常德牛肉粉馆吃牛肉粉,她每次加佐料都把黑色汤汁滴到碗边缘,于是我给她提意见,她开始没有立即改正,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她改了,但是仍然不彻底。我没有得到她一碗牛肉粉的请客,搞不好对方还很反感,所以说提意见风险大、又划不来。
就上面的细节问题,正确的做法:①用晒干的七姐妹辣椒不要切碎,炖整个的,就不影响口感;②选优质米粉,不要用广东珍珠粉;③用一个斗槽形的汤匙,可以选择大一点、深一点的,而底部很光滑就不容易留汤;④加汤料的时候停2秒钟或者使汤匙底部与佐料碗内沿接触,析出溢流的汤汁。
我们要做好细节,要面面俱到。
注意细节,就能使服务质量更有保障,避免睚眦摧毁整个质量工程!
在餐饮行业,各种细节败笔太多了,常见如下:
1:光着膀子,喜欢露出腋毛;
这哥们儿的腋毛,让人什么胃口都没了!
2:头不是一般的痒,而是很痒,一定要挠头的;
我不知道她有多痒,要不要去医院看看?
3:餐厅地上散落的纸巾如同清明节,叫人难以下脚;
4:喜欢问顾客;
不是不可以问,尽量少问,顾客不明言,就以默认一般人的佐料要求来添加。
5:仪容仪表和神情缺乏亲和力;
那女店员两眼睛一圆睁,女顾客就转身不高兴的走了,我起码看见过两次。她的圆眼睛处于自然状态,但是缺乏亲和力,女的这样看男的,男的大概不会在意;但是女的看女的就不一样了,能带给女顾客不舒适。
刘涛直播带货她的笑容很有亲和力,我们可以向她学习学习,自己要多揣摩揣摩。
6:餐饮行业对顾客叫号的;
办法其实很多,我就不懂这些餐饮老板为什么不肯动脑筋细心做事?想必赚钱得意了,觉得没必要改善细节了,可以俯视顾客了。顾客来享受餐饮服务,不仅仅是“吃”的环节,还包括服务过程。现如今流行叫号取餐,这样很不妥。不得已、而顾客愿意接受的话,那么可以取号,但是最好不要“叫号!”我不知道有多少顾客来享受餐饮服务是愿意被叫号的?这不符合高质量的餐饮服务目标。
“叫号”多用于银行、医院等事业单位的管理,以及看守所、监狱等特殊环境的管理办法,不适合竞争性强的餐饮服务行业。
7:明明顾客给钱了,却追着出来的;
他这一追,看似强大,实则惹祸。不仅如此,店里的其他顾客将人人自危。作者每次餐馆里吃饭养成一种先给钱我后吃饭的习惯,吃完饭后轻声提醒店员:“我给钱了。”然后转身走。
8:放碗的时候不注意,与桌面发出“嘣噔”声响;
解决办法或者用茶几垫上、或者轻些,那种碗底与桌面发生碰撞的声音违背餐饮文化,恳请店主、店员留意细节。
9:拇指很容易伸进碗里;
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拇指的指甲缝儿里是很容易储存细菌的;从餐饮文化而言,拇指就算一尘不染,伸进汤碗里,这种体验无论如何不是高质量的餐饮服务质量。这哥们儿把几碗15块钱一碗的荤菜,他端的时候每一碗荤菜汤都与他的拇指邂逅了。只不过看见的顾客只怕不是不再吃这几碗荤菜,而是以后压根儿就不会来这里了!
我例举了9项,不知道总计有多少?
我们很多餐饮老板包括店员不注意细节,不知道什么心态、还是力不从心而不知道该怎么做好细节管理?
到处都是,我这里就不“因为……所以”的长篇大论,只例举说明,我们看下图:
这是某地的一处厕所,乍一看,没问题,但是仔细一看尤其是您有机会体验一下就知道很尴尬。个高没问题,但个矮……
我们计算男性小便池的高度,不是以人头顶的高度为依据的,而是以小便池的底部漏水部位与裆部的距离来计算,而且要兼顾儿童使用的便利。也就是说,小便池的底部漏水部位应该尽可能的低于裆部,考虑小男孩的使用也方便,一般会设计的比较低,这样解小手就很方便。与人相对的小便池面也会用光滑的瓷砖材料做成,冲水的时候会包括在内,这样完全考虑男性的生理需求。所以做得好的东西,面面俱到,很有高质量的服务体验。
有些东西我们就看不懂,不知道设计师怎么想的?
如上图,我亲身体验过,我得踮起脚来,还得小心翼翼不让裆部挨着便池外沿,更要命的是“抽水机”要往上抽。我活了几十年,上厕所头一次体验这样的,我都不知道小孩儿怎么办?
接着看下图:
乍一看,您看出来这是什么?看不懂,我研究了一会儿,终于弄明白这是厕所的冲水按钮。上面没有任何标识,就像华容道游戏中的四方块,再不就一按下去墙壁会打开,如同武侠剧里面那样。多么别出心裁,上个厕所都要烧脑筋!
因为我当时确实找不到冲水按钮在哪儿?只有这么个东西摆在我眼前,我实践了,然后按下去,“哗啦啦”随着水流的声音终于搞明白原来是这么一个冲水按钮。
无论是常用的按钮还是紧急情况下的安全开关,有一个共性,就是要容易让人识别,不要烧脑筋,让人一看就明白,或者有明确标识,这样使用才舒心哪!
有些现实中的现象不研究还好,研究就让人上火,我们来看看这是车站的一张图:
大部分人我想都坐过火车,火车站台有个特点,就是它的标识正面与火车的行进方向成直角,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坐在火车里面的人他的视线看向窗外更容易成直角,而不容易看清站台上面的各种标识。我只见过一例站台标识正面与火车行进方向平行的,标识与火车行进方向平行非常方便乘客看清站台信息。
我不是说站台标识都必须与火车平行,因为这样一来又不方便入站的乘客获得信息了。但是我们可以保持一段距离的把站点信息与火车内部乘客的视线成直角,这样火车一停,火车内的乘客很容易、很方便的看清我到了哪个站?
虽然火车车厢里面有电子显示,但我肯定其电子显示存在误差或是失误。如果火车里面的乘客一定要确认到了哪个车站?耳朵听播报或者存在听不清的情况、也怕听错,或者要挨近窗户试图看清到了哪个站台,这不方便啊!全国那么多高学历、做了好多年的火车车站站长,显有人意识到这个细节的。
他们大概只有讨好领导就非常注意细节,群众方不方便的细节容易被忽略,几十年来都是如此。
我们看看发达地区东莞,地铁2号线的电梯轿厢内部有这样的标识,如图:
图中有三个文字标识,分别为“站厅层”、“站台层”、“通话按钮”,其中“通话按钮”容易理解,我每次看到上面两个标识,我就忍不住要研究了。“层”字当然是指到了哪一层?但是“站厅”和“站台”就不那么容易理解,起码要想一下,按的时候为了效率是不愿意按错的。
我《现代汉语词典》搜索“站台”和“站厅”两个词语的区别。
站台:车站上下乘客或装卸货物的高于路面的平台。
站厅:“站”通常理解的两腿直立保持人立的姿势,这里是指车站物业(自己的话);“厅”是聚会或者招待客人等用的房间。
这里的站厅应该是候车室,意思包含了进入站台之前的一系列流程包括安检等活动完成的场所;站台就是指能面对面的进入地铁车厢的站立台面。这样经过研究之后,也还是能够明白其意思表达的,但是总觉得要想一下。
按照日常标识原则之一,要明确清晰容易让人理解,不要让人烧脑,这是与科研专业术语要有所区别的。
既然如此,我把“站厅”改成“安检大厅”,虽然多两个字,乘客一看就明白这是安检流程的那个大厅。我把“站台”改成“等候上车”,虽然也多了两个字,但是朴素让人容易理解。我这样命名划分,是按照功能特点划分的,避免深究字义而烧脑,虽然多出几个字但是一看就明白。
细节处理会有很大的服务体验差别,譬如车站厕所在哪儿?有的车站“厕所”两个字很小,又在偏僻远处,不问工作人员难以发现;有的车站各种醒目位置已经被各种广告商占用了。它们争芳夺艳,眼花缭乱,而最让人急的“厕所”在哪儿?要找一下、问一下,意思就是要憋一会儿。
还有到了厕所之后,也有细节。门口放着一台大型吹风机,那股强劲的风扫到我腿上,我有种要被扫倒的感觉,我得下意识的站稳,我不知道年纪大的老年人这样走进去会不会真的被扫倒?
进入厕所里面,您可能会遇上蹲便器的安装方向错误的情况,如果下水道口是朝向门面,您就不得不面向墙面和纸篓,或者面部与下水道口对齐,这是很不舒适的!
细节到处都是,数不胜数。
这是安装的细节,看图:
“图一”是消防安全疏散指示灯安装错误,内容一看就错了,想必酒店从来不检查的。
“图二”是疏散楼梯通道的一段,站在这个位置一看就知道楼层的标识错误,下面是“3F”,紧挨着上面就是“5F”。想必物业管理人员觉得没必要改,也挺好!
“图三”让我研究了一会儿,我心想是不是这样安装有什么奇妙?没想明白。但是我有一点可以肯定:从力学的角度而言,通风的窗户这样安装一定承受较大的重力,并且其重力与窗户的固定件会有较大冲突,当然普遍意义上冲突的力都会有,固定的零部件还没有因为老化等原因所以看上去处于视觉上平衡稳固的状态。
问题是,一旦固定件出现意外,承受较大重力的固定件与窗户失去力作用的平衡,这时候窗户将会往下临近180°的角度砸下去……想想窗户的重量和如同扇子轨迹的打击路线,还有窗户与地面的较近距离……这种通风窗户安装在疏散走道上,一旦意外发生,就是性命攸关的安全隐患!
我们来看下图:
看图,这就是高压线的铁架,底下种菜了,精神可嘉,一寸土地都要利用起来,哪怕高压线底下!懂电工理论知识的人都知道,电气安全措施包括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涉及技术安全方面和组织管理安全方面。图中的情景从组织安全管理方面,我甚至看不到任何一个提示标识,文字的也好、图形的也好,都看不到的,也没有围栏一类的隔离办法。哪天有个淘气的小朋友爬上去,或者铁架本身带电了,就是个莫大的安全隐患!
说道电气安全隐患,人为因素是主要的。一些电工作业的那股勇猛和高度自信——就好像电不死他似的!据我所知发生安全事故的往往还是从业多年的老师傅,新手反而谨慎。
说到安全隐患当然少不了消防,请看:
这是深莞高速公路的隧道一段,另外从东莞到东莞也有类似的布置。从图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来推车式灭火器布置的太少,我认为不够;二来我没有发现室内消火栓的标识或者说没有此设备吧。
高速路地下隧道这种环境如果发生车辆燃烧事故,我想最不用担心的是电气类火灾,这就是说用室内消火栓灭火是非常理想的,而且室内消火栓的水源供应可以设置的非常充足。另一面,也间接的说明图中推车式干粉灭火器配置不足的问题,因为我肯定一辆汽车燃烧如果2辆推车式灭火器怕是不够用(我把高速路另一边的推车式灭火器也算进去)。我这里没有提供准确的国家规范数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因为凭感觉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原先配置的人员肯定比我专业了,我不怀疑这点。但是,我坚决怀疑一个安全问题——
我当时仔细目测过,放置推车式灭火器的狭窄通道与通车的隧道路面小于180°,也就是说狭窄通道有着某种程度的朝隧道路面倾斜的角度,我当时确实感觉如此。原先工程设计的时候当然是要方便人行走的,所以不会刻意朝任何一个方向倾斜,但是工程质量的误差和允许误差范围将会导致该狭窄通道的水平面有着向隧道路面倾斜的可能。
尽管上面放置的推车式灭火器目前没有任何异常,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推车式灭火器的底部与地面接触的固定件会出现涂漆脱落、金属锈蚀或是固定件松动等情况,这将导致推车式灭火器原有的放置平衡被打破而且一定会向高速路方向倾斜。于是安全隐患诞生了,得不到及时处理,墨菲尔定律告诉我们事故有一天一定会发生!
处理办法可以参考长条形状的木塞,单个木塞能够同时塞住推车式灭火器的两个轮子,并且对长条木塞涂以红漆,这样即使日后巡逻车检查也容易目测到异常变化。这个意见只是一个参考,我相信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恳请有关部门要重视管理上的细节。
如上图,这是深圳某物业一处室内消火栓,图中的设施一应俱全,就是忽略细节了,既有管理上的细节也有技术上的细节。技术上有一个细节,就是这种大理石做成的高级门——我真的怕这种门了!这种门日常保养中一定要注意灵活件的润滑,不然门本身很沉重不润滑就不容易打开,更要命的是这种门的技术设计是先推然后自动弹开,那么我告诉大家:现实中的维护保养和管理内容一来没有标识提示要“推”的,二来推要有技巧,使劲儿推不行、不用力推也不行,技巧性很强,就算是推门的高手来推这种高级门也不一定推得开,因为它容易故障。
何必呢?搞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可以参考的补救办法是在开门的一侧索性用强力胶粘贴一个拉栓,意思就是不指望它能弹开了,索性人为的拉开更可靠。
管理上的细节,我没有判断错这种室内消火栓是与灭火器放置箱一体的,所以里面应该有放置灭火器。那么外面又还堵住一箱灭火器,并且划线固定位置,这就矛盾了。即打开大理石室内消火栓箱门的时候,还得先搬开这箱灭火器,那么预先就不用把一箱灭火器放置在这里了。室内消火栓的标识图也是有问题的。
物品的整理很重要,尤其是应急情况下的安全保障物品,可如图:
第一张图里面的物品,一个字儿“乱!”除非消防行业内的熟手,你才能像是拼凑步枪一样的迅速找到要穿戴的物品和所需要的道具。明明把物品5S整理好、放置好,需要的时候能一目了然,不容易出差错的迅速取用,这是很明白的道理。
我不知道现实中把物品摆放好,清晰醒目存在多少困难?我们要谅解他们,他们肯定有着各种不为人知的困难。
第二张图,我在《对2023年消防新版教材的批评意见》中阐述过这个问题,即水带式的干粉喷射软管没有从前那种特制塑料软管那么实用。当然也很富士,不是说就不可以用、不好用,但是我们需要整理、把它整理好,紧急情况下就不容易弯折、打结等情况发生。如图中那么缠在上面,拉开就不方便,要绕的。我们可以把这种类似于消防水带的软管卷好,然后放好,紧急情况下一拉就开了、就直了。
工作上细节不注意、不重视,平庸的人占据着岗位,真正有才华的人落落失意。
实体企业生产的产品细节上也不注意,仿佛创新已经到尽头了,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我还是看图吧:
第一张图中有一个不锈钢的碗还有一个漏水菜篮子,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原先生产企业的标识特别喜欢贴在里面。里面是盛装蔬菜或是打饭的内部空间,然而去除这种胶水粘贴的标识着实不容易,曾经的艰苦奋斗经历让我不堪回首,一次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其实外面贴的地方好多的,着实好多地方可以贴,为什么一定要贴在里面呢?买一个碗,我当场就要用,可我就不得不面对那个该死的标识。
第二张图是一件内裤的里层,那个标识也是一个常见的细节问题,同样的细节问题还体现在我们男士购买的背心,也是贴肤的内衣上。既然贴肤,就要亲肤,这种标识很让我敏感,我曾经用剪刀把它剪掉,结果更加糟糕,露出来一点儿茬儿都能让你感觉被扎!这条内裤美中不足是它的标识缝在敏感部位,也就意味着穿在身上你没法忽略它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你裆部有异物。
我思考着、研究者,试图站在生产商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谅解他们,然后让我释然开怀。可我失败了,我才智平庸没能理解他们的设计意图。能不能把这个标识另外缝一个地方,不要缝在裆部?一条裤子那么多可选位置、那么大的研究面积,它就硬是设计在那个部位了。
第三张图是一双鞋,还是国内比较有名气的。起先这个牌子的鞋一百多块钱一双穿着也挺好,鞋本身不容易烂,但是有一个致命弱点,像是阿喀琉斯之踵,就是鞋的后方内侧位置那个地方很柔软,但是又很容易破损。破损了之后不容易维修,我曾经找过专卖店的售货员,结果我被她教育了一顿。
我狠下来心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同样的牌子三百多块钱一双的鞋我买了两双。穿了也就三个多月吧,结果两双鞋发生同样的问题,就是脚后跟内侧会磨穿。我确信主要原因不是袜子的问题,而且这个地方本身是一个设计上的弱项。我不是说不允许产品有弱项,但是事后的维修应该是容易的,并且与原装产品相同的质量体验。
我想不通,去找专卖店的那个女售货员。她用手指着我的腿,很大声的解释,“……的!”
我忍不住想,我当然是有办法的,不仅技术上的办法,而且管理上的办法也有,还有针对你们这些态度两面性的店员的管理办法。我有的是办法,但是我的话语有多少人听得见呢?
中国制造固然优秀,但这种优秀是相对于其他国家制造企业的不优秀而言,是相对别人的低来阐述自己高度的。我不知道有哪个企业觉得自己的产品没有提升空间了?这样的企业我真不希望是在本国。第三张图所暴露的细节问题,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有三套方案:
1:另外寻求材料来替代脆弱而又容易磨损的部位,使鞋本身脆弱处不再脆弱;
2:如果这种脆弱的材料一时间难以替代,那么可以考虑“装配环节”更容易维修更换,可以延长用户的高质量使用期;
其实我们消防行业也是如此,一些产品还有工程往往只顾当时完工、交收,后续的维修便利和用户更改、更换等作业成本就欠兼顾性考虑。
3:完善专卖店的服务管理,建立起现代化的客户参与型的质量建设,缩短用户的维修时长、保障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期限尽可能长。
后来,那两双名牌的、一共价值六百多块钱的鞋没办法,只好去路边摊的维修点维修,用硬胶皮打了两个补丁,接着穿。
哎!
我该怎么叹气,我的才能死都不会被社会重视了?
细节能决定成败,细节能于市场打败自己的竞争对手,恳请企业重视细节管理和细节提升。我们接下来看看有关创意方面的细节,也与中国文化有关,看图:
统一企业推出的“鸭屎香风味”独特饮料,“鸭屎香”属于南方某地区独特饮食文化中的习惯性叫法。即便是南方也不普遍,因为南方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多样性是非常多姿多彩的,但各具特色的另一面就是文化特点不具有普遍性。
不具有普遍性的饮食文化可以成为特色,也能够将其打造成为世界市场商品中的一员,如“老干妈”畅销全球!但是我们打造独特文化产品的时候要兼顾与全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兼容,而不能照搬不顾其他。这里所说的文化事项是文字崇拜,中国人对文字的崇拜可以说世界之最,懂得运用文字趋吉避凶,古人还用文字来占卜和避讳,所以要考虑文化诸多方面。
鸭屎香中的“屎”字需要避讳,文字避讳的办法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用近义字来替代。譬如我用“鸭尾香”来替代“鸭屎香”,这样虽然独自创意,但出发点还是避免“屎”字给饮食顾客带来的不适。任何一个产品走进市场,文化方面的考虑是一定要具备的,最好还要精通!譬如你不能去中东国家卖猪肉产品,不能在学校门口卖成人用品等等,文化兼容性一定要考虑,甚至能影响市场营销活动的成败。
我不知道统一企业这款“鸭屎香风味”是否取得成功,我当然是祝愿每一个企业都能获得成功。可我第一眼见了就觉得奇怪,直接把“鸭屎香”三个字照搬放在饮料外包装,“屎”字没有避讳,欠缺文化兼容方面的考虑,可能会给顾客带来视觉方面的不适,甚至会影响周边放置的饮料销售。统一企业有关设计人员可能会辩解:“……”
于是我说:“您的产品是需要最广大人民群众来消费的,所以您一定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感受来做设计参考,而不是就某局部地区照搬。我们把它改成“鸭尾香”,用近义字来避讳,然后统一企业在网络平台上解释,大家就明白了,可以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
上图的例子就是统一企业没有避讳,直接照搬,忽略了饮食文化当中普遍性感受,要对“屎”字避讳的。设计细节上不知道他们怎么考虑的?
产品到了最后一公里,服务员的服务细节也很重要。某超市的卖菜服务员给一株大白菜打包,就是用塑料袋把白菜装起来然后过秤标价。那塑料袋是紧合的,需要用手指轻轻拉开一道口子,然后……我认为这个细节方面可以人工拉开一道小口,然后往下方向一抖,紧合的塑料袋儿逆风作用下不就开了吗?再装菜就很容易。
我们这位超市大叔他是这样子处理的:那道口子也被他拉得更大,但是要把一株大白菜整个装进去还是不能够,这位服务员大叔就用他的手用力往下按,紧合的塑料袋就偏偏有反作用力,不那么容易让你按下去。结果,我那株大白菜的嫩叶儿部分硬是被他按下去了!
看得我想呕,我当场投诉他。他这样做事只有慈善机构能聘请他了,手脚也不麻利,去哪儿找工作?
例子多得很,曾经某超市有一位卖茶叶店员,他的一双脚经常放在桌面上,又是超市进去显眼部位。我在那里住了一年多,我都看见好多次了,但是我从未见过有人在他那里购买茶叶的,大概原因就是这个细节。
虽说企业产品和服务细节没有做到位,但企业群体受市场规律的激励和影响,总会自我反思和提升的。那么政府部门的工作和服务细节是否做到位了?
说到政府部门工作细节,没法说,说句胆子大的话:“还没上架。”
我恨不得一腔热血吐在政府部门的大门口,像齐白石泼墨一样,浇成如下几个字:
“提升政务!”
看图:
这是某公交站台,这个站台是“枢纽站”,人很多,但是可供便利坐的地方少得可怜!当然不止这一处,我是一辈子要坐公交车的,所以体会颇深,以后还要慢慢体会。明明还余下那么大的布置空间,为什么不多装两个便利坐凳?
有一回周五,去上访,下午4点多时候,我总算进去了,没有超出时间的。但是信访室一个人都没有,记得有好几个人的,一问,“都去培训去了。”
我说:“置眼下的服务工作于不顾,使得工作时间内某部门无人值班而空转,那么那个培训高不高级先不说它,你们这样培训有什么意义呢?”
一切政务活动的目标都是代表人民利益为目的和以人民的服务质量体现出来的,即“为人民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学历、好多年资历的公职人员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那句“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放在今天做一句评语依然没有过时,而“功劳”就是某些死不悔改的公职人员。
当然了,有关部门肯定有他们的考虑或是困难,因为当官的很少出错,尤其是当大官,很少出错的、非常罕见,容易出错的多半是企业或老百姓。反正他们有道理!
看图:
二十年前的老把戏,今天还在演,其内部总有某种驱动力。随着公交汽车站的规范化运营,司机直接收钱的很少了,承包制会被政府机构直接管理运营所替代,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流程就是打票收费由汽车站的售票窗口来完成。即便是城市公交车的收费也不再向以前那样公交车售票员来人工收费和打票,而是钱箱、刷卡、电子平台多种方式来完成收费行为,司机不直接参与。
但是图中的情景就不一样,这两张图很明显的说明一个问题,一是司机用微信码或者直接收钱来完成运输交易,二是上车的地点就是在常德汽车站刚出门,这很值得玩味。
事情是这样子的,我当时回老家,我这辈子是要坐公交车的,我去了常德汽车总站,这里有回老家县城的汽车。我规规矩矩买了车票,通过安检,来到候车站台。都没有等候,我就看见一辆去老家县城的汽车。汽车上司机还没有上来,车上只有一名乘客,我打算放好行李,但司机走过来摆摆手,意思就是不要我上去。
我确信那是回老家的汽车,我给他看票了。结果他上车了,把车门一关,就载了一名乘客出发。
我看傻眼了,什么意思嘛?想我姚焕黎一心为国为民,可如今连路都走不通了!
我在那儿呆想:可能司机认识我,不待见我,已经连拉人都不想我上车了……老子今天这手里的票是货真价实的,攥在手里是要回去的,看他们今天想怎么搞?
去问别人,别人告诉我:“等下一趟车。”我问:“怎么只拉一个人都不让我上车?”别人就没有回答。
用手机下了两盘棋,第二趟车来了,我于是“认输点退出”拉行李上车。先询问、待司机确认、首肯,于是我上车,行李放在后箱。车上只有我一人,司机很快就上车了,我交了票,他发车启动开始行驶。我心道:为什么只有我一人?我还是嘴里问出来了:“这样拉我回……一车只有一个人,你们这样跑一趟感觉划不来。”他没回答我。
刚出车站,谜底揭开了,叔叔阿姨们一群手里拿着钱票子,有的问道:“好多钱?”
司机的回答只比我买车票去相同地点的钱便宜1块钱。作者认为,任何一个管理上的细节都有着某种原因,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必有其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什么不妨看官去揣摩。我这里提出三点疑问:
1:如果常德汽车站原本服务的顾客都不再如作者这样窗口买票,而是车站出口位置直接给司机钱,这是否符合政府有关机构制定的收费流程?
2:如果要保障政府税收或者汽车站运行收支正常,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哪种收取乘客费用的方式?
3:这个行径与二十年前一些城际公交车司机的做法如出一辙,都是刚出车站或者挨近出口位置而形成一个更实际的上车地点,官方名义指定的上车地点已经被淡化,实际的上车位置有着某种不便明言的潜规则。请问监管部门对此有何看法?
从前,工厂在显眼的位置设置“意见箱”,这是大大的改进、好事情,但是细节疏忽和管理细节的处理不到位能使一项有着重大意义的管理活动打折扣或是丧失了本来初衷目的,结果沦为形式。
这是因为没有执行好,而管理细节是一项很重要的执行内容。
如同理发师理发,他后续的细剪会更细心;修改一篇论文所消耗的时间精力不比头一次撰写更省时或轻松;为了使产品质量提升那么一点点,所消耗的成本甚至会超过原计算的成本之和;更深入的研究一项命题,比解答这个命题更加困难!
习惯了就好。
我希望自己的才能能为政府部门所重视,因此一篇篇论文发布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通过社会平台来吸引政府对我的注意。我仍然天真的像个孩子,仿佛心智长不大,可人要是把心智长大了,变世故了,会丧失最重要的精神品质——理想主义。
自认为“弹琴”会引来仁人志士对我的重视,尤其是政府精英,不知道是我的琴音谈的没水平还是他们站得太高了?结果我的琴音得不到重视或是他们没听见我的琴音。
2024年4月份下旬
无产阶级解放战士:姚焕黎
消防知识、消防器材、消防技术、消防法规的学习交流中心 --消防百事通--一起来关注 www.fire11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