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以前已经写过这方面的内容,这次是西安科技大学田水承教授建议我再作个梳理。田教授作为博导,是西安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安全与应急管理博士点带头人,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所所长,西安市应急安全人因智能重点实验室主任。倘若“五元结构”及其支撑下的全链条消防工作体系观点能够更多地被像田教授一样的专家、学者和领导们认可,必为万幸。真诚感谢田水承教授。
论全链条消防工作体系的构建
xxxx
从火灾的定义可以看出人们对火灾的认识有两种,一种认为它是燃烧造成的灾害,另一种认为它是失去控制的燃烧。表面上二者说的是一个东西,实际上本质不同。前者归属为灾害,所以可以被称作为灾害观;后者归属为燃烧,所以可以被称为燃烧观。仔细辨析就会发现,灾害观说的是“火灾”,而燃烧观其实说的是“灾火”。
一般人认为怎么理解都无所谓,理由在于它们不会给工作带来什么影响。事实上,概念是逻辑的起点,概念的不同决定着逻辑的差异,逻辑的差异对整个系统会产生影响。
受灾害观和燃烧观的共同启发,结合消防工作“消”和“防”这两个维度,笔者提出了防火、防灾和灭火、减灾“四位一体”的概念,再加上考虑到火灾调查在体系中的独特作用,最终提出了消防工作的“五元结构”。
观察当前工作,不难发现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防”的问题
1、重防灾轻防火。目前的消防监督检查多数都是去查灭火器、消火栓、疏散通道和自动消防设施等等,这些东西只防灾不防火,所以防火变得很弱。
2、重硬件轻软件。多数的消防监督检查只查硬件的物,很少去查组织、制度、预案以及人的安全素质等这些“软”的东西,“重硬轻软”的检查对于压实消防安全责任起不到应有作用。
3、重单位轻部门。多数监督检查只盯着社会单位,不能举一反三通过抽查单位来考察相关行业部门的管理问题。综合监管不到位,行业监管“挂空挡”,同时也就导致了消防部门单打独斗。
二、“灭”的问题
1、重灭火轻减灾。人们通常认为火灭了就一切都OK了,殊不知,火灾和灾火是两码事,火灭不一定灾停,灭火只是减灾的一个手段,减灾才是救援的真正目的。认识的偏差导致行动的失偏,有些牺牲就和错误认识有关。
2、重自带轻自有。很多时候灭火指战员只注重利用自己的车辆装备和设备,运用建筑场所原有自带设施不习惯、不熟练,导致行动效能受到影响。
3、兼顾火调不够。“灭火、救人、抢视频”的理念还没很好普及,滥用大型挖掘设备颠覆性、毁灭性的破坏越来越多,导致灭与不灭一个样,甚至灭了比不灭损失还大,火灾调查的困难也随之增大。
三、“调”的问题
1、抓大火放小火。“小火不想查、中火应付查、大火请人查”,绝大多数小火都被放过去了,轻微登记和简易程序滥用,调查率和查清率始终不高,火灾原因统计与分析很难客观精准。见到隐患都罚,见到火灾却不罚或罚得很少。
2、重原因轻问责。好不容易把原因查清楚了,写个报告交差了事。火灾的处理,尤其是问责的处理浮皮潦草、遮遮掩掩,有的象征性约谈一下就过了,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的管理人员得不到教育和惩处,抓工作也就失去了压力。
3、成果转化不够。火灾原因查清了,起火和致灾的因素暴露了,但这些问题多数都没有反馈到下一步的火灾防控中去。搞过火灾调查的人再去干防火或灭火,通常要比没搞过火调的人要多一些思维视角,这说明研究明白火是怎么回事相当重要。
四、“宣”的问题
消防宣传的内容很多也很杂,但真正宣传火灾如何精准防控的很少,真正宣传火灾追责问责的也很少。网络上错误的科普知识肆意流传,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提升受到影响。
上述问题说明构建全链条消防工作体系的必要性,而“五元结构”恰好能为全链条工作体系构建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五元结构”主张以火调为“轴”,以防火、防灾、灭火、减灾为“轮”,用宣传作“胎”,进而形成“防、灭、调、宣”全链条的有机整体。
通过调查找到起火原因,
为精准防火服务。
通过调查找到灾害成因,
为精准防灾服务。
通过调查摸准灾火行为,
为高效灭火服务。
通过调查明确成灾原因,
为科学减灾服务。
通过调查提供详实素材,
为消防宣传服务。
火调是关键的“轴”,
不能可有可无,
不能可强可弱。
倘若按照“五元结构”成功构建起全链条消防工作机制后,“防”则容易实现防火防灾并举、软件硬件兼施,“灭”则容易实现观念理念更新、灭火减灾兼顾,“宣”则更加具有鲜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这样,整个消防工作将会实现一个新的跨越。
禅哥简介:禅茶诗书,禅茶诗书,河北围场人,1998年毕业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硕士学位,“湿毛巾简单论”批判者,“五元结构”消防工作体系理论倡导者,曾在武警学院教授《火灾调查》课程,现为全国火灾调查技术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消防科普专家、应急管理部火灾调查专家、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客座教授。
消防知识、消防器材、消防技术、消防法规的学习交流中心 --消防百事通--一起来关注 www.fire114.cn